一、地形

山西是指太行山的西边。

太行山的西边其实还是山,吕梁山。

如果你面向南边站在山西中部的话,就可以说右手一指是吕梁,左手一指是太行。

山西的地形总体来说是山地。七沟八壑的,高低起伏不平。周围还被黄河环绕,带来也带走大量的黄土和泥沙,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当然说得好听一点也可以说是表里山河……

地形会造就一方人的性格,不管你信不信。山西这个地形自己不容易走出去,别人也不容易走进来。她不像四川或者陕西汉中那样,周围是山地,但是中间有一块平原。山西是整个都是山地,很少平原。这就决定了山西人在山中生活,等于没法生活。几个山西比较能住人的城市也都是在小盆地中。

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也就是几千万年以前,从空中往地下拍照片的话,山西应该还是一片绿色。但是斗转星移,森林慢慢地就跑到了地下,地上的绿色变成了地下的黑色,山西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一道道沟里,一个个煤窑。

二、上古

在中国有历史以来,山西南部一直靠近中原文化,北部则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上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尧、舜、禹,都把都建在山西。所谓“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的南部,是今天的临汾尧都区、运城永济和夏县。

而就是在尧都平阳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在1954年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考古学发现。那就是山西的丁村人的,大约10万年前的几颗人类牙齿。这为什么重要呢?论时间没有陕西蓝田人和北京周口店人早,论发现的器物数量,也没有山顶洞人多。但是陕西蓝田人和北京周口店人都是猿人,还不是真正的人。山顶洞人则时间太晚了,距今只有一万八千多年。

在山西丁村人发现之前,很多欧洲人都鼓吹中国人是几万年前从欧洲或者西亚走过去的。但发现的丁村人门齿为铲形,是黄种人的特有标志。完全不同于欧洲人的勺形门齿。这就有力地证明了黄种人的起源。

闲话一句,平阳是山西为数不多的平原地形,是汾河冲击成的。老虎是山里的王,但是到了平原就不行了,有一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虎落平阳被犬欺”……

三、历史

在山西的大量煤炭资源被发现以前,山西人是靠做生意来挣钱,也就是所谓的晋商,这个现在人讲得太多,我不想讲了。而晋商是明朝才形成的一个群体,再往前是靠什么呢?

其实以前山西的农业也是挺发达的。夏商周春秋战国,山西中南部有晋国,以及后来的赵魏韩。而北部则是少数民族兄弟们居住。从这种迹象看来,山西当时也是比较适合生活的地方。虽然没有大的平原,但依然可以种地。有时候会有天灾,也会跟相邻的陕西秦国借粮食,但也有丰收的时候嘛,虽然没还给秦国粮食,秦晋之好就此破裂,但至少可以说明农业还可以运作。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除了尧舜禹这种有点神秘色彩的帝王外,大统一的汉族王朝,还真没有把国都建在山西的。在山西建都都是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北魏鲜卑族的拓跋氏,这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开始建都在平城,就是我的家乡大同。但最后还是迁都洛阳了,并且这个迁都被大相传颂,这就是所谓的“魏孝文帝迁都”。最后只在云冈这个地方,给大同留下了一大群的石窟和佛像。

但是无论国都怎么迁,也都离山西很近。山西西边的西安?南边的洛阳开封?东北边的北京?以现在的方法计算,都是离山西不过3个小时的车程。也不错,山西人无论什么朝代去首都都挺方便。

四、性格和人口迁徙

先说点全国的性的问题。现代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也是有不同之处的。比如南方人勤快,但是太过精于算计;北方人老实憨厚,但是比较懒。当然也有很多例外的,我是说在一般人的印象里。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情况恰恰相反。

比如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晋国人非常精明,而且打仗善于使用计谋,比如伏击,夹击等。而南方的楚国人则显得比较憨厚老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几次大的人口迁徙,基本都是从北方往南方迁,而北方则被来自更北的少数民族占据。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状况。

有汉文明以后的全国性的大的人口迁徙基本上有三次。

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汉人自己打得不可开交,于是别的民族也就来凑凑热闹。这段时间有人称之为五胡乱华,这当然是站在汉人的立场上看的。但从另一个方面这也造成了各个民族的大融合。

第二次就是唐末五代十国以及北宋南渡。中国由于地缘的因素,东临大海,西边是高原,外族都无法侵入。经常打仗的也就是北方了。所以北边的民族一来打,人民就南迁,这也很正常。什么契丹,女真,蒙古,无论谁打来,只要往南逃就行了。最后甚至连朝廷也南逃了。研究语言学的朋友们说闽南以及广东地区的方言,保留了最多的唐音,为什么?都是当时的中原人迁过去的啊。学日语和韩语的朋友们都知道,日语和韩语里有些发音也和广东福建话里的音很像,因为都是同一时期传过去的。

第三次南迁是我要讲的重点,因为他的主角就是山西。

这次迁徙也和以往的不同,以前是人民主动迁徙,而这次的官府有组织的迁徙,人民不情愿的迁徙。

元朝是一个汉族人最为屈辱的朝代,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元末的各地起义军纷纷把矛头对准了蒙古统治者。但是打蒙古人的同时,自己也在互相残杀。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一时多少豪杰,也就造成了多少浩劫。

朱元璋刚建立明朝的时候,国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仗打完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复生产,但是恢复生产也要有人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没什么人了,连朱元璋的老家安徽也是人少得可怜。但在这时,有一个省份却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情况都不同,人丁兴旺,仿佛打仗没自己什么事似的……这就是山西。

这还是与他的地形有关,没有人愿意到那个地方打仗。这个地方只适合打游击。

朱元璋面对破碎的山河,发出这样的感慨:“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大督府左断事高巍奏称:“臣观河南、山东、北平数千里沃壤之上,自兵燹以来,尽化为蓁莽之墟,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十一,地广民稀,开辟无方。”

而就在这时,户部郎中刘九皋献策:“……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

于是英明的洪武帝朱元璋终于,在地图上的汾河边上画了一个圈。

这就是山西的洪桐县。

史书记载,从明初洪武到永乐年间,从洪桐迁往全国各地的人丁达数十万之多。注意,丁是指青壮年男子。因为各地打仗,大部分男子都战死了,留下许多妇女儿童和老人。于是就需要大量的男丁去填补空白……

洪桐这个县城的名字之响亮可能有多个原因,比如有可能是听过“苏三离了洪桐县”的《苏三起解》,也有可能是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洪桐黑砖窑事件,但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应该还是那个——她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老家。

“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洪桐一个县有多少人?能迁这么多到全国各地?当然,这不只是洪桐一个县的人在战斗。而是全部山西中南部的人。他们在洪桐广济寺旁的老槐树下集合,集体迁往全国各地。文件已经发放,人头也数定。人人都不想离开家乡,但是朝廷的决定又不能不执行。大槐树下人们相拥而泣,老鹳也在凄惨的附和。临走时的一幕,就这样永远的定格在了他们的脑海里,这一幕也随着那首歌谣永远的流传了下来。

人口大迁徙使明朝初期的生产恢复得很快,经济也繁荣了起来。走出去的山西人也永远的跟当地人生活在了一起。而有些又看到各地特产不同,以及物品之间的差价,开始了做生意这一行。于是就出现了后代的晋商。

有一个相关的传说是这样的,当时人们走路都被绳子拴着手的。要大小便的时候就需要跟官老爷说“解手”。于是后来,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而当时为了防止人们逃跑,给人们做记号,还在每个人的小脚趾甲上砍了一刀,所以洪桐大槐树的山西后人小脚趾甲都是两半的。

呵呵,想不相信就只能由各位读者了,不妨脱下鞋袜看看自己的祖先是不是洪桐大槐树下走出来的……

p.s.参加友联“情开三月——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征文活动时写的,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