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大同几个月了,开车行驶在大同宽阔的马路上,心情很舒畅。耿市长来了以后,大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没有改善的城市面貌,一下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我想了很久,那就是:大同城建的这么多钱是哪里来的?

就像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绝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先找一些官方的资料看一下:“

2008年和2009年,大同的城建共投入150亿元;从2010年后的三年,预计再投入350亿元,其中城市道路建设投资150亿元,包括拆迁、安置费用等;医院、学校、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200亿元;名城保护100亿元;市政中心、体育中心、法院、公安、政务大厅等政府的公共项目50亿元。在耿彦波五年任期内,大同市城建总投入将达500亿元。

据大同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大同市国内生产总值是596亿元,财政总收入120.9亿元。

这么多钱从哪里来?耿彦波的解决之道是,初步打算贷款100亿元(现已贷了七八十亿元),而政府每年可集中的可持续发展基金、预算外收入等是20亿元,五年就是100亿元;中央和省里拨付50亿元。

另外250亿元则来自“经营城市”,耿彦波不回避城市建设背后强调土地财政的计算。他已将国土局下的土地储备中心从正科级升为正处级,并要求所有土地都归拢到土地储备中心。

2009年以来,大同市土地储备中心共收储了8000亩土地,其中大部分是国有存量土地。拿到土地后,耿彦波对土地价格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房地产开发每亩不低于200万元,商业用地每亩不低于300万元。“这一地价比2006年和2007年提高了80%左右。”大同市土地储备中心的一位官员说。

“原来大同土地收益才两三个亿,2009年达到30个亿。”耿彦波说,任内不让这个城市负债。

我们来一个小的总结:总的资金花费为500亿元。

资金的来源分为以下几个渠道:

一、贷款:约100亿元。

二、可持续发展基金、预算外收入:约100亿元。

三、国家拨款:50亿元。

四、经营城市,也就是卖土地:250亿元。

我们来一项一项的分析。

一、贷款,100亿元。众所周知,贷款的钱总是要还的。什么时候还,谁来还,这是最大的问题。羊毛总归出在羊身上,毫无疑问,这是要大同的人民和企业来还的。总是要用以后的财政收入来补足。而据耿市长曾经呆过的榆次市财政局局长智景林透露,在耿离任3年后,榆次市的财政收入仍是赤字。

二、可持续发展基金、预算外收入:约100亿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基金?说白了就是对煤炭开采对破坏可持续发展征收的一种税金。而这项资金本来的去处应该是投入到可持续发展中去,比如环境的保护,等等。这项资金的来源最明确,那就是煤炭企业。什么是预算外资金?这个还有待知情人士考证。至于这笔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是否恰当,我得到的信息有限,也不好评论。

三、国家拨款,50亿元。这或许是4万亿中小小的一部分,能争取来算是本事,也或许是国家觉得对这个地方有所亏欠,来点补偿。这或许是市财政可以自由支配的。

四、经营城市土地:250亿元。这个是我最想讨论的。“原来大同土地收益才两三个亿,2009年达到30个亿。”耿彦波说。这些钱是凭空冒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大同土地收益翻了这么多倍,大家可以想象,那么土地价格自然也就要翻这么多倍。那么建在这些土地上的房子的价格自然也不会原地踏步。那么这250亿元是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商吗?当然不是,自然是最终来自于买这些房子的人们。那么有人说了,大同的房屋供给充足,比如说有新盖的棚户区,房子价格很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房子价格不涨,土地卖那么贵,自然不会有房地产开发商去买土地,那么政府的经营城市土地策略就会彻底失败。所以结果只有两个,要么房价涨,人民承受涨价;要么政府的土地卖不出去,经营策略失败。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以上的讨论,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只是一时兴起。我耿市长对大同城市的改造规划绝大部分都是支持的。(其中交通道路改善非常支持,文物保护非常支持,修复古城墙持保留态度,对于修庙就不太支持了,个人意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只看表面,大同的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变化,但是城市的财政出现危机,对今后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用最低的风险,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大同。

                                                                  冯大宝于201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