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所以也写了一篇专诸鱼肠剑。
鱼肠剑(下)—-溅血
鱼肠剑(中)—-锋芒
鱼肠剑(上)—-出鞘
然而读历史的时候有一个很难把握的地方,就是他的真实性。即辨别史书中哪些的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当然这根史书作者的个人人品有关,也跟读者自己有关。
在此推荐潇水的《青铜时代》,我这篇文章里的很多想法,都来自那本书。
我写专诸鱼肠剑,基本上是按照正史写的,只有两个地方杜撰,一是那个小人物本身,二是专诸和一个疯子打架那段,加了点武侠效果。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读这段历史和写这段历史时如何还原史实,以及一些心得感悟。
一、春秋时期人的姓名
可以参考
说“公子”
春秋时期的人有名有姓,但是姓跟我们现在的姓不太一样。那时的姓属于整个家族,而不能给其中的某一个个人使用。要称呼的时候,一般只是称呼名,或者名前加一个身份。
身分就是指王公侯伯这些人。最早的时候是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的,其他的诸侯,大一点的是公,小一点的就是侯。比如齐桓公,晋文公。而后来楚国开启了称王的先河,可见当时的周天子已经没有好令诸侯的能力了,于是后来跟着南方的吴越之地纷纷开始称王,比如楚庄王,吴王僚。到了战国的时候,基本大的国家都称王了。
而公的儿子就称为公子,比如公子光,公子小白。(但是好像侯的儿子没有称为猴子,伯的儿子也没有称为脖子,汗一个……)
所以,吴王是后稷的后裔,跟周朝一样,是姬姓。但是不能叫公子光做激光,而只能叫公子光。吴王僚的“王”字也不要省去,叫吴僚,那样的话估计他会很无聊。想省事的话只能叫他王僚。
当然现代有人直接把古人的姓和名连在一起叫,但是我为了尊重古人,入乡随俗,还是按他们的叫法……
二、古人的食物
古人的调味品,我已经写过就是那么几种,大蒜确实是后来才传过来的。
北方的人当时的主食还是小米,而南方的人已经有水稻了。小麦是后来才大规模吃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查看这篇文章http://board.verycd.com/t236374.html
我只说说专诸炙鱼的炙。
所谓炙就是把肉串起来架在火上烤,然后在肉上涂抹各种调料。边加热,边让佐料的味道进到肉里去。相当于现在的明火烧烤,是一种比较豪爽的吃法。而不是东北或者朝鲜人那种带铁板的。
三、春秋时期的兵器
鱼肠剑和其他的比如干将,莫邪,龙泉,泰阿,工布等剑为什么在当时那么宝贵?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它们是铁的。
(也有人曾质疑他是青铜的,但我还是按古代的主流说法。)
我国从春秋时代开始冶铁,制造武器以及农具。但是当时大量使用的器具,还是青铜的。因为毕竟铁器量少,而且很难冶炼。
青铜材料是800度时铜、锡、铅矿石熔炼而成,这种材料比较软,只能刺,而不能砍。所以不能做成很长的兵器,容易断。长兵器一般都是一根木棒,然后头上拴个青铜得什么东西。戈,戟之类的。
中国的冶炼技术起步较晚,使用青铜比巴比伦和埃及都晚了将近一两千年。但是我们有一项优势,就是浇铸铁。在春秋时期炼铁,我们已经开始使用浇铸技术,而西方是到13世纪才学会了这种技术,以前他们都是把铁加热成一个红铁块的时候(大约1000度),反复敲打,来使铁定型的。
因为浇铸铁需要把铁的温度加热到1200度左右,而西方人没有办法达到这个温度。在中国,据说干将和莫邪两个人用三百个人鼓风,加热,终于到达了1200度,铁变成了水,流到模子里,让它是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
这样,当时的铁剑就显得格外珍贵。
如果把浇铸铁再练,脱碳,锻打,就会成为更加坚韧的钢。中国汉朝时有和西域学了很多铸剑的妙法,比如调整含炭量,加入其它元素的金属等。
干将和莫邪就有记录说把人的指甲和头发投入熔炉中,可能就是调整铁中的含炭量。但是后来被人们说成整个人投入火中,调整含炭量也不用整这么辛苦吧……
当时也没有温度计,铸剑看火的温度全凭眼睛,看炉火纯不纯青之类的。
总之,鱼肠剑应该是一把铁剑,而且是反复锻炼磨打的铁剑,所以能穿透王僚的三层皮甲,也出乎王僚的意料之外吧。
四、故事情节
史记的刺客列专里记录得并不详细。但是有很多其他的线索,可以使小说更加有趣一点。
比如清朝袁枚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话:
人间:“惧内之说,始自何时?”余戏云:始于专诸。《越绝书》称专诸与人斗,有万夫莫当之气;闻妻一呼,即还:岂非惧内之滥觞乎?
我的故事里也就加进了这么一个小插曲。
而专诸母亲的故事,来自《东周列国志》,但是那本小说演义的成分太多,我就只取了其中看起来比较真的一部分(其实我也不敢保证)。
而专诸和伍子胥之间的故事,以及街上打架,这些《吴越春秋》里面都有记载。
我已经刻意没有写许多的历史背景,比如说王僚的两个兄弟在外伐楚等等,要是都写的话,恐怕能把要离杀庆忌也一并写完。但是有些原因的东西无法回避。我把史记的原文附上,里面几乎交待了所有的历史背景:
刺客列传(史记)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於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適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
使延陵季子於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於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後。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总结
以前常有人说被英语单词或者背古诗的时候不要光念,要拿起笔来写。我现在可以体会到,读历史有收获,但是写一遍的印象远比读一遍深得多,虽然比较费时间。
鱼肠剑后记-----读春秋,写历史
这把剑倒不一定是专诸用的那把鱼肠剑,但是据专家考证,形状大小应该都差不多,可以说是类鱼肠剑。